近年來,不論在我國的南方還是北方,尤其是養鴨密集地區,開始突發一種以“產蛋鴨出現癱瘓、產蛋量下降、頭頸搖擺;肉鴨初期出現軟腳、打滾、采食量下降,后期出現斷羽、掉羽”為主要癥狀的疾病,經科研部門檢測,該病的主要致病源為鴨黃病毒。主要危害蛋鴨、肉鴨。受感染鴨群幾乎均可發病。 一、鴨黃病毒介紹 鴨黃病毒和坦布蘇病毒親緣關系最近,暫時定為該病毒的一個分離株。該病又可稱為鴨產蛋下降綜合癥,鴨傳染性卵巢炎,鴨黃病毒感染,鴨坦布蘇病毒感染等,目前傾向于使用“鴨黃病毒病”這一名稱。 二、鴨黃病毒病流行病學特點 1、流行范圍廣,損失大。 2、傳播速度快:一般在一周左右可以感染一個養殖小區或者養鴨聚集區的所有鴨群。一戶一旦發病,隨后以該點為中心,快速向周邊區域擴散,幾天之內可傳遍周邊區域,特別是鴨棚密集區傳播更迅速,發病更嚴重。 3、發病急,發病率高,死亡率較低:幾乎可以引起鴨群中100%個體感染和發病;但死亡率較低,通常低于10%,多數在5%以下;4、該病發病死亡與養殖場的管理有關:在飼養粗放,養殖條件惡劣的情況下死亡率較高,易繼發感染其他細菌性疾病;而在養殖條件好、飼養管理較嚴格的鴨場,死亡率通常較低,產蛋恢復會更迅速。 5、發病死亡與日齡也有關:調查發現,部分養殖場的青年鴨和雛鴨發病后,死亡率較高,可高達20%以上。 三、鴨黃病毒病的臨床癥狀 肉鴨:肉鴨感染最早可在20日齡之前發病,以出現神經癥狀為主要特征,表現站立不穩,倒地不起和行走不穩,病鴨仍有飲食欲,但多數因飲水采食困難,衰竭死亡,死淘率一般在5-30%左右。 蛋鴨:蛋鴨感染發病初期采食量突然下降,在短短數天內可下降到原來的50%甚至更多,產蛋率隨之大幅下降,可從產蛋高峰期的90-95%下降到5-10%,受精率一般會降低十到二十個百分點左右,發病率最高可以達到100%,死淘率在5-50%不等。病鴨體溫升高,排草綠色稀薄糞便,感染的早期,發病鴨一般不表現神經癥狀,感染后期則神經癥狀明顯,表現癱瘓、翻個、行走不穩、共濟失調。恢復后有明顯的換羽過程。 四、鴨黃病毒病的病理變化 肉鴨:解剖主要病變可見心包積液、心肌萎縮、壞死;肝臟出血、萎縮;腸道出血;有神經癥狀的病死鴨還可見腦膜出血,腦組織水腫,呈樹枝狀出血;有時伴有腎臟紅腫或尿酸鹽沉積。 蛋鴨:解剖主要病變可見卵巢發育不良、卵泡變性、變形、壞死或液化,卵泡膜充血、出血。有神經癥狀的病死鴨還可見腦膜出血,腦組織水腫,呈樹枝狀出血。 五、鴨黃病毒病對養殖的危害: 蛋鴨感染黃病毒的危害:主要是引起減蛋、減料,嚴重的時候可短期內絕產,采食量下降50%以上,幾乎不死亡。從發病到恢復7-8成蛋量需要一個月以上時間。 肉鴨黃病毒的感染:嚴重影響肉鴨的采食量和料肉比及出欄周期,感染黃病毒的鴨群料肉比例比正常的鴨群高0.1-0.15/斤;出欄體重比正常鴨群低0.2~0.4斤/只;出欄周期延遲3-5天,甚至更長。 六、針對該疾病開展科學的診斷 針對這一嚴重影響養殖戶養殖效益的疾病,科研院所組織科研力量,對該疾病進行了病源鑒定工作,經過病樣采集、病毒分離檢測、實驗室確診、動物回歸實驗等程序,確認檢測的病毒為黃病毒。 七、鴨黃病毒的預防措施 1、 加強鴨舍日常管理,尤其是加強消毒防疫及現場衛生管理工作;
(1)定期清理場地糞便:降低對鴨群二次感染;防止糞便有害氣體的產生。 (2)養殖區域定期消毒:消毒應選擇廣譜高效對鴨、魚等副作用的產品,如聚維酮碘溶液。 2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,防止繼發感染其他鴨病: 鴨黃病毒的免疫工作: (1)雛鴨:7-10日齡、0.5ml/只、胸肌注射;
(2)開產前1.0ml/只、胸肌注射; 3、定期進行鴨黃病毒的抗體檢測,尤其是產蛋初期(20周前)的種鴨/蛋鴨,對抗體較低或者抗體水平參差不齊的鴨群進行補充免疫。 4、根據區域(場地)發病史,制定合理的保健預防措施,如使用多維、抗病毒中藥等提高免疫力。 |